山水风光

普净寺寻踪
作者:admin    发布时间:2015-5-14   点击:2098   来源:绍兴市上虞区虞舜文化研究会
    位于上虞卧龙山的普净寺,经智正法师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,不但已成为“结缘卧龙,普净心灵”的好去处,并时有颇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在这里举行,“国学大师罗振玉学术成就研讨会”、“慧皎大师圆寂1460周年纪念活动”等等。普净寺那浓浓的文化氛围,使笔者不禁追忆起那些与此相关的往事。
  为什么老一辈的当地人都称蒿坝卧龙山普净寺为“寺坪基”?那是因为在今寺院的右下方有一处至今尚可辨认的古寺遗址,人称“老寺基”之故。考查《绍兴佛教志》等相关史料可知:普净寺,初为卧云庵。五代后梁开平四年(910),僧志化建草庵。后晋天福七年(942),改报恩院。开运间(944—947)毁于火。宋大中祥符元年(1008),侍郎周穆重建,赐额“普净教寺”。这应该就是“普净寺”的起源吧。宋宣和三年(1120),方腊起义军占领上虞时,曾一度将该寺作为起义军的“红花会议事处”,这也是历代相传的史实。
  普净教寺在明代初年又废。弘治间(1488—1505)复建。清顺治三年(1645),周日新、僧镜明增修,旋又废。乾隆五十七年(1792),僧成贤在今址重建大殿,装饰佛像,历时9年。至嘉庆五年(1800),寺又重兴。六年(1801),僧成贤立《源远流长》碑记之,今仍保存于殿壁。道光十三年(1833),成贤示寂,符大富接住,易名卧云庵。民国时期,居士结社,打坐、看经、修静,聚散有时,时改成“普净莲社”。
  笔者曾于1954年参加蒿坝中心小学高年级秋游活动,在王康成校长的带领下登上了卧龙山,有幸瞻观了普净莲社的庄严、清净。记得寺院外墙书有“南无阿弥陀佛”的大字,山门两侧镌刻着一副楹联,可惜因当时年幼,全联已记不清了,只依稀记得上联为“仰望蒿尖山……”,下联是“俯视曹娥江……”。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山门上悬挂着的那方“普净莲社”的匾额,左下方有“何香凝”的落款。那时笔者虽年幼,但已知道何香凝的大名气了:她不但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政治家,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,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革中央主席,而且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画家。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方珍贵的“普净莲社”匾额在“文化大革命”时不知了去向……
  还有一位住持的经历,也有必要在此向大家诉说。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,有一位法名念净的和尚来到寺坪基修行。别看他年龄只有四十岁左右,但他的胡子却有一尺多长。据知情人讲:此人俗名陈长根,民国元年(1912)出生在东关彭家堰。三岁时父母双亡,后由在绍兴安昌镇的姑姑将他抚养成人,并培养他从小学升入绍兴大通学堂学习。
  1930年,十八岁的陈长根连同其他一批大通学堂的优秀生一起,被招募入编国民革命军之列。1931年初,他担任绍兴城南征兵处队长之职;1934年前后调任上虞、嵊县、新昌一带的粮草保卫部,为上尉军衔;1937年,抗日战争开始后,调为浙江温州与福建交界处驻军的中校营长。每当遇有走街串巷做小生意的同乡,他总是将家乡人领到他的住所,以上宾相待,令老乡受宠若惊。数年后,该部队与日寇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战斗。由于日军的武器装备占有明显的优势,使这支国民党的抗日部队在血战之后活下来的不足十人!陈长根即为其中之一。每当他想起大批阵亡的将士兄弟,心情总是十分沉痛。于是在1940年他打报告,要求解甲归田。经师部同意返回上虞的他,得知老家也还处于日寇的统治之下,就去了梁湖立心庵为僧,取法号念净,并作为期三年的闭关修行。待念净出关时,他的头发、胡子都已有一尺半长了。他来到了卧龙山的普净莲社,初二年为助手,第三年当了主持,接着他还俗回到了东关老家,用在部队学到的针灸医技,免费为东关、长塘、道墟、肖金一带的百姓治病救人,广行善德。1958年4月病故于家乡彭家堰。
  再给大家说一桩鲜为人知的传闻吧:卧龙山风光旖旎,宋美龄夫人也曾看中这块风水宝地。在今寺址再往南上去,便是海拔312米的井岗峰顶端,那里至今尚有用大石块驳砌的地基,约有五六间屋面的大小。据老一辈当地人传说,这是抗日战争胜利后,宋美龄想在此建一处闲居别墅所留下的。当时连建房的木料也运抵到位了。后来因连年内战,又败走台湾,故没建成。据说在解放后纽九华居士接任莲社时,有政府部门将这批木材运下山至百官,为建造上虞县政府的人委办公室等所用。
  让我们继续来探寻普净莲社的踪迹:1949年,莲社的负责人为范培铨,后又有纽九华接任。当时尚有寺舍15间。1958年起,莲社中的佛像也和其他寺庙的命运一样,在“破除迷信”的运动中惨遭毁坏;紧接着的“公社化”运动,使莲社成了蒿坝公社胜利生产队的山林管理场。此时仅剩纽九华居士在莲社当“光杆主持”外,其他人员均被遣散。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,普净莲社就此停止了一切活动,渐渐被人们所淡忘……
  1987年,出身于沪上书香门第、工作退休后的智正法师驻锡到九华居士已驾鹤西去、荒凉冷落、断垣残壁的普净莲社。他芒鞋柴刀,伐薪奠基,又广结善缘,得到一批文化人的相聚策划,终于得到政府领导的关切支持和许多企业家的鼎力相助,换来了如今铺天法雨,使一度油尽灯枯、奄奄一息的千年宝刹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年代里佛日重光。
  “寺以僧名,水有龙灵”,愿法师体魄康健,再开福田;愿宝寺永为佛家净明之地,百姓游憩之所!■ 殷金华 赵张达